首页   >   玩转景区   >   游玩攻略   >  走进陕北民俗博物馆 探寻民间智慧 传承传统文化

走进陕北民俗博物馆 探寻民间智慧 传承传统文化

2023-11-13 18:41:42 发布

无论走多远,无论啥时候,月是故乡明,最忆是乡愁……这或许是每一个走出家乡、远离故土的游子,发自灵魂的吟唱与藏在心底的思念。


1.jpeg


     博物馆是以绥德“花墙院”为蓝本,建造的“三进三升”的传统四合院。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,由26孔窑洞组成。其中25孔窑洞通过影像展播与实物成列相结合,人物塑造与场景模拟相结合,分别展出了时至解放初期陕北农民的春耕、夏锄、秋收、冬藏以及民间婚俗、民间文艺、生活起居、日常用品等内容的展品上千件,并有陕北人物生活场景的雕塑点缀其间,内容十分丰富,堪称是陕北民俗文化艺术的宝库

32456

在这里可以集中领略陕北婚俗文化、服饰文化、建筑文化、农耕文化、饮食文化、语言文化、绘画文化、孝道文化、丧葬文化、历史文化、钱币文化等等。 

7.jpeg

博物馆门前侧墙有一副神木市知名“陕北农民画”作家刘崇德的作品。这幅画作,高2.7米,长达25米,以乡村娶亲为主题,全面反映陕北传统婚俗的场景。

89

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,由牲畜牵引,后面有人扶着,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。一次种一垄或,多垄,传统的最多达5垄。其农作工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,用耧播种。亦称“耩地”。耧车不仅能够一次完成开沟、下种、覆土等作业,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,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,深度一致,疏密一致,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,使得播种的质量也得以提高。

1011

饸饹是汉族民间传统面食小吃,作为中国北方最常见的面食吃法之一。传统的做法是用一种木头做的“床子”,架在锅台上,把和好的面(经常饸饹用的是荞面)塞入饸饹床子带眼儿的空腔里,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劲压,将饸饹直接压入烧沸的锅内,等水烧滚了,一边用筷子搅,一边加入冷水,滚过两次,就可以捞出来,浇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、红白萝卜等做好的“臊子”,就可以吃了。

121413

我国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。它的起源和标准,记载不一。据史书称,黄帝设立了度、量、衡、里、亩五个量;舜召集四方君长把各部族的年月四季时辰、音律和度量衡协同起来;夏禹治水使用规矩准绳为测量工具,并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。这些传说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度量衡的萌芽情况。真正有信物可作佐证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,记有“金十寽”、“丝三寽”、“金十匀”的文字。金即铜,“寽”和“匀”是计量的单位名称。说明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,已经有了计量重量的手段。

1516

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。中国的货币文化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,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

咨询/投诉/客服电话

咨询电话:0912-8308123

投诉电话:0912-8308060

客服电话:0912-8308060

联系我们

咨询热线:0912-8308123

联系地址:陕西省神木市解家堡乡木瓜梁村双寨墕沟畔

版权所有 神木市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有限公司 备案号:陕ICP备19002682号-3